食品工業生產線是由一系列食品機械與零件組成,機械零件之間摩擦必定帶來設備磨損和能量損失。因此,食品機械運轉必須使用潤滑劑。潤滑劑在相互摩擦表面形成潤滑膜,起到減少摩擦損耗、散熱、除銹、減振和降噪等作用。當前,食品工業機械化程度愈來愈高,潤滑劑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食品機械中,如攪拌機、泵、封罐機、輸送機、齒輪箱、液壓系統等。
食品受到潤滑劑污染一直都是被關注的問題,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軟管泄露、封口破損、飛濺、鏈條滴落、操作不當等,帶來潤滑劑對食品的污染。受潤滑劑污染食品一旦流入市場,可能造成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
潤滑劑污染食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但實際上又常常被忽視。因為少量潤滑劑分散到食品中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痕跡,不易引起食品色、香、味和質地的不良變化,也就不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生產者的重視。潤滑被當成企業經營構成中一個非常小的部分,處于微不足道的地位,沒有人也沒有相應的制度來管理潤滑。企業往往孤立地看待潤滑問題,認為潤滑的目的只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忽視或者沒有認識到潤滑可能對食品安全潛在的危害。因此,潤滑劑安全問題,值得食品生產企業高度重視。
一、食品級潤滑劑
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基礎油,與批準的添加劑進行調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的要求并提供潤滑的產品。作為國際公認食品級潤滑油認證機構,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 (NSF)
認為食品級潤滑劑應該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1)
滿足機械使用要求和化學物品管理規定; (2)
無毒、無色、無味,滿足食品衛生要求; (3)
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規定; (4)
對原料有嚴格限制; (5)
取得 NSF
認證,方可用于食品機械的潤滑。
1.1
、食品級潤滑劑主要組成
食品級潤滑劑是由基礎油和添加劑調配而成?;A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精制礦物油 (
白油 )
,通常為 C17~C35
的支鏈烷烴,為無色透明油狀液體,不含芳香烴類,含硫量小于 10 ppm
;另一種基礎油為人工合成,主要有聚α -
烯烴 (PAO)
、硅油、全氟聚醚,最常見也是最早使用的為 PAO
,其特點是:操作溫度范圍寬、黏溫性能好、黏度指數高、傾點低和蒸發損失小,使用壽命長,能很好地減少機械磨損率、防止金屬表面銹蝕,而且組分純凈單一、無毒無害無色,對添加劑感受性好,與礦物油相比,有更好的疏水性能和耐溫抗氧化性能。由于潤滑劑常處于高速運轉的傳動系統、高溫等環境中,這就要求潤滑劑具有優良的氧化穩定性、負載能力、減磨性以及防腐性。因此,潤滑劑另一個重要組成就是添加劑,如抗磨劑、抗氧化劑、抗乳化劑等。就兩種基礎油相比而言,礦物基礎油性能較差,需要添加更多的添加劑以增強其性能,而 FDA
限制了食品級潤滑劑中添加劑的種類和劑量。因礦物型食品級潤滑劑性能較差,為達到工業上所要求的產品性能,出現了各種合成型食品級潤滑劑。
1.2
、食品級潤滑劑分類
從安全角度出發,潤滑劑分類采用美國農業部 (USDA)
的分類方法 (
見表 1)
。
表1 食品工業中潤滑劑分類
嚴格來講,真正食品級潤滑劑應為H1
類潤滑劑。
從潤滑劑狀態出發,食品級潤滑劑分為潤滑油和潤滑脂,它們的區別見表2
。
表2 、潤滑油與潤滑脂的區別
二、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等國外發達國家不同程度上對食品機械潤滑劑的使用進行了規定。美國是率先對食品機械潤滑劑進行規定的國家,由早期UDSA 實施的食品級潤滑劑分類注冊制度發展到NSF 開展的非食品化合物注冊及列表制度,管理要求逐步清晰和明確。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都參考美國FDA 21CFR 178.3570 “偶然和食品接觸的潤滑劑”的相關規定進行食品機械潤滑劑的管理。
在我國,食品機械潤滑劑的發展與食品工業發展水平并不相稱。只有在出口國提出要求時,我國食品加工企業才會使用進口的食品機械潤滑劑;而在一般的食品生產企業中,食品機械潤滑劑幾乎被普通機械潤滑劑所代替。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品機械潤滑劑的分類標準缺失,但《食品安全法》、 GB 23820 《機械安全 與產品偶然接觸的潤滑劑衛生要求》、 GB/T 12494 《食品機械專用白油》、 GB 15179 《食品機械潤滑脂》以及 GB 14881 《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等法律法規對食品機械潤滑劑的使用進行了要求,但是上述標準所涉及的產品遠不能滿足食品機械的潤滑需要。
三、潤滑劑管理
3.1
、食品機械潤滑劑的選擇
食品生產企業應根據所加工產品的工業特點及設備技術要求,選擇食品機械潤滑劑。應考慮滿足以下要求:
a.
工藝環境、設備技術性能要求,應考慮設備的工作環境:如溫度、負荷、濕度、微生物繁殖等因素。企業可以參考設備廠家提供的技術參數,也可由企業設備管理人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等根據企業的時間情況確定需要使用的潤滑劑;
b.
企業適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國內外產品的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相關認證要求及其他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企業應充分識別這些要求并定期更新,保持記錄;
c.
其他要求,如成本、客戶要求等。
3.2
潤滑劑采購及驗收管理
企業應根據設備使用需求制定潤滑劑采購計劃,采購計劃經過審核并批準后方可實施。采購人員按照潤滑劑采購計劃實施采購。采購人員應從具有相關資質的廠家采購,并索取相關資質證件。如所采購的潤滑劑屬于進口產品,應至少附有:進口商品檢驗證明、產品中文標簽及中文使用說明等內容。
潤滑劑到貨后,庫房管理員和采購員按照購貨清單核對品名、規格、數量及購貨單位等。相關人員應檢查潤滑劑外包裝是否完好、產品標記是否明顯且易于識別、抽檢單位包裝與標識量是否一致等。
3.3
、潤滑劑標識及貯存管理
企業應制定相應的潤滑劑標識、貯存等管理規定。存放潤滑劑產品時,應與非食品級潤滑劑分開存放,應上鎖管理,避免受到污染或人為破壞等,注意存放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的影響。
3.4
、潤滑劑領用及盤點管理
庫房管理員應憑領料單發放潤滑劑,并做好出庫記錄,包括領用人、使用區域、領取時間、潤滑劑型號、數量等信息。庫房管理員應定期盤點潤滑劑庫存,一旦發現潤滑劑缺少或去向不明時,立即向相關負責人匯報并查找原因。
3.5
、潤滑劑使用及培訓
企業應定期對與潤滑劑相關的人員進行培訓并對培訓效果進行考核,包括:采購人員、庫房管理員、潤滑操作人員等,記錄予以保持。
企業應對產品生產線、生產設備上的全部潤滑點進行識別,并進行編號管理。潤滑點的識別應參考設備手冊及相關的技術要求,滿足潤滑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潤滑劑的使用量。食品機械發生的各種機械故障或程序故障,可能會導致潤滑劑對產品的污染。
四、小結
當前,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食品級潤滑劑監管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特定部門來管理食品工業中潤滑劑,缺乏相應法律法規,也沒有食品工業潤滑劑認證機構。隨著食品質量與安全受到的關注與要求提高,個人建議食品生產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制定潤滑劑管理制定,選擇合適的潤滑劑,食品機械制造商應明確告知食品生產商使用潤滑劑的潤滑點,特別是必須使用食品級潤滑劑的潤滑點。食品生產企業乃至個體食品加工者,目前應嚴格執行 GB28320-2009
《機械安全
偶然與產品接觸的潤滑劑衛生要求》、 SNT 3692-2013
《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潤滑劑使用指南》等標準,加強所用潤滑劑及其相關環節的檢查控制,了解所用潤滑劑安全級別與加工性能,規范使用優質安全潤滑劑。